一所小学的“微”视野——江阴市大桥小学教育样态新在哪儿(缪丽君 沈晔)
发布时间: 2017-09-28
 

一盆毛巾引发的课题 

 新学期开学一周多,一年级的一节随堂听课。笔者坐在教室后面,目光被卫生角的一个脸盆吸引住了。里面装着的是满满一盆毛巾,全都晒干了,整齐蓬松地叠放在盆里。这小毛巾的用处大家都知道,一般学生每人都会带一块,用来擦课桌、擦墙壁等等。在笔者二十多年的教育生涯里,看过全国各地许多所学校,见过擦湿的毛巾团塞在书包里,见过散落在阳台上的,也见过湿哒哒的、乱七八糟的堆在盆里的……像这样一盆散发着阳光气息的蓬松整齐的毛巾,确实让人震撼。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班主任的习惯教育做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从一盆毛巾里看到的教师的教室观、细节观、学生观、育人观,看到了教师的班级管理水平,看到了学生在集体中的成长,看到了学生背后家长的支持,也看到了孩子未来更多的可能性。当天,《从一盆毛巾看到的……》这样一条微信一经发布,立即引起了朋友圈的热赞。其他老师在点赞之余,也开始思考自己的习惯教育做得如何。

观察本是社会学实地研究的一种收集资料的方法,这种方法最大的长处就是在行为现场观察并思考(巴比 2005)。而观当下的学校习惯教育,颁布要求者多,读背规定者多,检查扣分者多,空谈空泛者多,习惯问题出现反复者也多。能否引入“观察法”,在习惯教育中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大桥小学行政团队开展了一次头脑风暴。之后,通过“微观察”开展习惯教育这样一个课题正式启动了实践研究。之所以在观察前冠以“微”字,首先是致力于德育的“细小实”。小学德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养成好习惯。细节决定成败,习惯见于细节。蹲下身子,到班级去,到学生中去,到日常生活中去,寻微探幽,用发现的眼光深入关注习惯培养的过程,看到常被人忽略的小细节。其次是取“见微知著”之意,不仅观察习惯细节,更探究习惯背后的成因以及方法,从而由小细节成就大德育。

一个栏目形成的品牌

观察并非目的,因此,作为观察者,心中必须常怀四个追问: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习惯教育微观察”?——为了发现他们习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或取得的经验。

我们能看到什么?——学生们做到了什么?没做到什么?

通过观察,我们能了解什么?——老师在习惯教育中是怎么做的?哪些是可以借鉴和推广的?哪些是存在漏洞的?

通过观察,我们怎样帮助他们?——我们可以提供哪些方法?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来促进习惯的养成。

因此,配合“微观察”,学校公众号推出了《“微观视界”发现大桥好习惯》系列微信,把“微观察”的视角深入到学校各个班级,也把观察后的效果最大化。最初“微观视界”由学校行政来担任观察员,随后,各科老师也加入到“视界”里:英语老师看到了这个班级的眼保健操训练有素;值班老师看到了那个班级用餐安静;活动老师看到了学生有序地放足球……这被发现的一个个小细节神奇地在校园传递,越来越多的班级开始复制这些小细节。《从一排绿植看到的……》《从一块面包看到的……》《从一张美丽的表看到的……》《从一排整齐的队伍中看到的……》《从一节晨会课看到的……》……教师们各具特色的习惯培养方法被发掘并放大,教师们的育人理念被推广和交流,全校师生对习惯教育的重视度愈来愈高。“眼睛要寻找别人的美,镜子却可观察自己的丑。”“微观视界”就是这样的一双眼睛和一面镜子。

这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人的一切社会学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的。不必直接做出行为,不依赖于直接强化,具有认知性,不等同于模仿,可提高学习效率。“微观视界”作为一个德育管理的创新举措,作为一个品牌栏目,显示出了其迅速的传播力、深深的吸引力、强大的驱动力。“微观察”加上“微信”分享,使得“大桥好习惯”不仅在校内师生中拥有了广泛的知晓率和影响力,而且培养了一大批家长“粉丝”。家长们认真阅读并主动留言,为习惯教育点赞鼓励、献计献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校又多了一双来自家长的“眼睛”。“微观察”也引起了兄弟学校的关注,借助微信的翅膀,飞越地域的界限,外市、外省的学校也纷纷前来取经。

一个品牌积淀的特色   

“大桥好习惯”不再是只写在学校愿景里的“习惯优良”四个字,也不再是只回荡在校园上空的一句口号,它真正地显现于学生的身上。2017414日,江阴市中小学生“我为文明江阴代言”主题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在大桥小学隆重举行,会场上全校学生坐如钟,静无声,良好的风貌成为“大桥好习惯”最直观的展示。

从最初的的管理者的“视界”,到其他教师的“视界”,到教师自己的“视界” ,从“他视界”到“我视界”,是被观察到主动观察的发展过程,从他律走向自律,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最高境界。把教师的关注力引向习惯培养,对自己的习惯教育多了一份审视,对学生的习惯有了更细致的观察,势必行为会朝着此方向去努力。这样一个正能量场形成后,不用行政命令、不用组织督查,学校的要求变成了教师的自主需要。

而这样一种需要、一种视野,又蔓延辐射到了学校管理的更多层面,如师德师风建设、两学一做党支部建设等。学校相继推出了《“微观视界”发现大桥好老师》《“微观视界”发现大桥好党员》等系列微信。“从一把刻刀看到的”兢兢业业的汪老师,“从一束玫瑰花看到的”勤于钻研的李老师,“从一个老师的朋友圈看到的”每天给草坪和孩子拍照的范老师,还有幕后英雄孙老师、最暖人心的冷老师等。被认同,被激励,乃至马斯洛认为的人的最高需要——自我实现,这一切的需要让很多老师在“微观视界”里得到了实现。人一旦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工作就更有了意义,幸福感就更强了。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微观视界”恰巧把这一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它把“一朵云”推动了“许多云”,用“一个灵魂”唤醒了“许多的灵魂”。

教育需要仰望星空,因为它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教育更需要脚踏实地,因为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见微而知著,行微而意远。“微视野”,守住教育的“初心”,秉着最本真的态度,去寻找教育的“诗意和远方”。

 
版权所有:江阴市教育局  技术支持:江阴市领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