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师发展 > 新闻动态
无锡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同备一堂课”活动江阴专场火热进行
发布时间:2022-10-13
 

日前,无锡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同备一堂课”活动江阴专场在江阴市实验小学顺利举行。市教师发展中心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研训员陆新丽主持活动,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政治教研员何国良、市教师发展中心高中政治研训员汤国贤、初中道德与法治研训员陈海洲参加活动。

此次活动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实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加强对我市不同学段思政课建设统筹指导,推动新发展阶段学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

“同备一堂课”的主题是“伟大的中国梦”。市实验小学高天阳老师执教《伟大的中国梦》一课。高老师以国家航天局卡通形象“航小梦”带领学生一起走近航天梦,明晰航天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丰富的体验中感悟航天精神,让学生明白航天科技的进步不仅事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也与人民幸福生活息息相关;启发学生认识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时代使命,升华爱国情、强国志,并激励学生为实现自己的中国梦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整堂课务“实”求“真”,激“活”生“动”,充分展现了小学思政课堂的特点——生长、生活、生成。

江阴初级中学珊珊老师执教《几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一课。姜老师通过学生讲述历史故事,小组讨论交流,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增强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培养学生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责任感,激励学生在努力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中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自己的贡献。整节课主线清晰,环节丰富,课堂衔接紧密,层层推进,通过活动触发学生开展议题思辨,引导学生感悟中国梦的本质,了解中国梦的重要性。

市实验小学副校长刘英杰以《讲好中国故事,上好儿童思政课》为题向与会老师作了专题讲座。他从“什么是中国故事”“为什么要讲中国故事”“如何在思政课上讲好中国故事”三个方面,逐层深入,阐述了思政课上讲好中国故事的深远意义和有效策略,即:依托教研,让思政课“有模有样”;立足现实,让思政课“有滋有味”;追求“走心”,让思政课“入脑入心”。讲座通过一个个鲜活的课例分享,让参会教师明白了思政课要讲好中国故事,要在故事中讲清道理,要在说理中赢得认同,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思想共振和情感共鸣。

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政治教研员何国良老师以《思政育人共同体》为题做专题讲座,就思政一体化提出了几点思考。他认为,思政学科是育人的关键学科。“十年栽树,百年育人”,思政课要围绕着“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培养好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个总目标,在小学阶段播种希望,在中学阶段塑造正确“三观”,在大学阶段增强使命担当。他指出,面对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立足新课标,用好新教材,实施新教学,打造新课堂;让思政课上得有意思、有意义、有趣味、有感情,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使命。

讲座结束后,参会教师按照提前分组安排,围绕“讲好中国故事,开启思政学习”、“讲好中国故事,深化思政体悟”、“讲好中国故事,引入思政生活”三个主题分小组进行了沙龙研讨活动。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师齐聚一堂,聚焦一堂课中的同一环节,结合各自教学实践,分享了在思政课上讲好中国故事的金点子、小诀窍,以及自己的思考与收获。之后,张国英、李卫兰、朱纪芬等九位来自小学、初中、高中思政课骨干老师就“思政课堂讲好中国梦的‘非凡十年’故事策略”向参会老师做了主题分享。

最后,学科研训员汤国贤、陈海洲和陆新丽分别就各学段思政课教学进行了总结。他们强调: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每一位思政教师要做好中国故事的讲授者,把握思政课程教育价值,挖掘中国故事内涵,用心研究学生的思政生活,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做到因地制宜,因生而异,培养“政治认同”,唤醒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感、民族责任感,并使其积极行动勇担时代责任,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本次活动安排了展示课观摩、专家讲座、沙龙研讨等环节,课堂品质高,讲座观点新,研讨思考深,行动指导实,受到广大教师的一致好评。全市中小学110余位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代表参加了线下学习,其余思政课教师通过澄优课直播间进行了线上学习,线上点击量达2529次。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全市思政教师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且实践且思考,砥砺深耕,奋发笃行,以更饱满的热情推动我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走向深入。

 

  

  

  

  

  

  

 

(供稿:小学教育研训室  编辑:中心办公室)

 
技术支持:江苏领悟 版权所有: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
Copyright © 2010 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 苏ICP备1703509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