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机器人会与我握手吗?""明朝的雕版能印出小猪佩奇吗?"山泉幼儿园童言童语中的"十万个为什么",在周庄山泉村第十三届民俗文化节得到了全新体验。参与这场以"弘扬传统文化 乐享山泉民俗"为主题的文化盛宴,孩子们用发亮的眼眸丈量传统与未来的距离。
民俗课的N种打开方式
看蛇年小龙盘旋翻滚、狮子跳跃摇晃;赏糖画师傅技术娴熟的画出小哪吒;和面塑老师切磋搓、压、捏等面塑手法,还有团扇手绘、春晚文创、珠绣包包、通草手创......孩子们边走边观赏,无数个“这是什么?”“简直太美啦!”在流连忘返中开启了一场跨时空的审美共鸣。
科技赋能的文化双向奔赴
当宇树科技机器狗走近孩子作揖,当AI中医机器人通过脉象分析赢得孩子们"比妈妈体温计还聪明"的赞叹,这场参与为主的文化节活动完成了独特的价值使命:让智能科技成为传统文化的"翻译官"。园内老师纷纷感叹:“孩子们跟机器狗作揖互动,又跟着糖画师傅学画龙鳞,这种跨界学习正是文化传承的密码。”
从文化体验到文明自信
糖画摊前,孩子们自发组成"非遗护卫队"提醒同伴轻拿轻放;雕版印刷现场,7岁的李若晞小心翼翼的触摸400多年前的雕版痕迹,欣喜万分的欣赏着亲手制作的“莲年有余”;汉服秀台上,6岁的缪暖提出要与汉服走秀演员交换道具;“孤勇者”旋律在音乐会现场响起,全场自发开启对唱......这些细节让参与活动的家长感慨:"文化自信的种子,正在童趣体验中生根发芽。"
在这场持续2天的文化狂欢中,我们看见: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在童真体验中永续流转的生命力。非遗未来,正在山泉村孩子们发亮的眼眸里蓬勃生长!此刻,山泉幼儿园的教室里,一群孩子正围着400岁的雕版讨论"怎么把二维码刻进木纹里"。这个充满未来感的画面,或许就是文明传承最美的模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