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北漍中心小学:在“谷雨”里触摸知识的肌理
 
发布人:北国中心小学 作者:丁雪莲     发布时间:2025-04-21 点击数:
 

419上午,顾山镇田园牧歌家庭农场被春雨浸润得生机勃勃。北漍中心小学赤岸村校外辅导站生态小课堂的孩子们,正以一种独特的方式 阅读着自然与文化——通过破解谷雨节气的物候密码,开启知行合一的学习之旅。这场打破学科边界的教育实践,将节气知识、农事劳作与诗词品读编织立体的阅读体验。

节气密码:解码自然的视觉语言

南京师范大学志愿者蒋雯怡带着孩子们吟诵二十四节气歌时,古老韵律化作打开自然之书的密钥。谷雨三候的描述让抽象节气具象为可触可感生态图谱:水面初生的浮萍是春的标点,布谷鸟振翅掠过是季节的注脚,戴胜鸟落于桑枝则是农时的隐喻。五年级的吴梓菁在田埂上,有感而发原来春雨贵如油不是比喻,是精准的农业气象记录。这种将文字符号与现实场景对照的过程,恰是最生动的阅读启蒙。

泥土课堂:生命教育的动态书写

移栽西红柿茄子、秋葵、辣椒、红薯苗的农事实践,本质上是一堂生命教育的阅读课。农技志愿者蒋丹萍示范的一掌间距”“馒头状覆土,是植物生长规律的具象表达。孩子们弯腰劳作时,手中的锄头既是农具,也是解读生命密码的放大镜。六年级的鲍雨欣反复调整幼苗间距的坚持,恰似反复推敲文本的专注。当每株作物挂上姓名牌,田间便成了活的成长日记本,等待孩子们用持续的观察书写后续篇章。这种将动作记忆转化为认知理解的过程,远比纸面阅读更具穿透力。

诗词磁场:跨时空的文化共振

《晚春田园杂兴》的诵读声在田野里营造出独特的阅读声场。黄老师解析谷雨如丝复似尘时,孩子们望着飘落的雨丝,再看向田间初绽的樱桃、含苞待放的牡丹,诗句中的意象瞬间变得触手可及。观察记录表上,有人用简笔画勾勒幼苗形态,有人用文字记录叶片纹理——这些稚嫩的笔触,构建起从视觉体验到文字表达的阅读闭环。当传统文化从书本走向田野,阅读便获得了双向生长的力量。

教育重构:从知识传承到生态共创

活动尾声的分享会上,沾满泥土的小手高高举起。孩子们谈论的不仅是移栽技巧,更是从一粒种子中出的生命奇迹,从节气更迭里到的文化智慧。

这场以土地为纸、以作物为字的实践课,证明阅读本就不局限于油墨之间。后续开展作物成长追踪活动,会将这种持续性观察融入全年的生命阅读课程。当知识不再悬浮于云端,而是扎根于泥土,教育便实现了最本真的回归。

 

 

 

 

 

 

 

  

  

  

  

  

  

  

技术支持:江苏领悟 版权所有: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
Copyright © 2010 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 苏ICP备1703509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