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3日下午,江阴市大桥中心小学举行无锡市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结项调研活动。专家组一行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观摩、师生家长访谈等形式,全面评估学校《汗珠子映笑脸——大桥开心果“以劳健心”行动》项目的实施成效。活动最后,专家组高度肯定该项目以劳动教育为桥梁,融合心理健康与品格塑造的创新实践,认为其形成了可推广的“以劳健心”育人范式,为新时代五育融合提供了鲜活样本。
劳动筑基:从“技能培养”到“心灵滋养”的范式升级
“我们观察到,学生在匠心园劳动时心情非常愉快,团队设计养护见学地景后凝聚力显著提升。”汇报会上,项目负责人以详实的数据和案例,阐释了学校如何利用劳动教育巧妙破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痛点的创新实践。近年来,学校以“三桥联动”机制(智慧桥、实践桥、情感桥)为核心,构建“养成—治愈—热爱”三级课程体系,将劳动转化为心理疗愈、品格锤炼的生动载体。
专家组在观摩《汗珠子映笑脸——大桥开心果“以劳健心”行动》项目成果的同时,更沉浸式体验了由全校师生共同打造的“快乐集市”,见证劳动教育如何化作治愈心灵的“开心果”。园艺村野里,四1班学生李江如数家珍地向专家介绍田里的各种蔬菜;六2班的学生自制枇杷采摘器,采下枇杷又制作成枇杷膏棒棒糖;小菜地边新鲜的蔬菜直接上了桌,萝卜土豆涮起了火锅;萌宠农场里,学生交流着小动物的生长常识,一场现实版的龟兔赛跑正在热闹上演;治愈集市里,古法合香牌散发安神香气,剪纸窗花定格劳动喜悦,马赛克拼贴折射七彩心情,三(2)班学生卢以沫在“繁花似锦”展位前,向专家展示自创花束:“这是用扭扭棒做的向日葵,它教会我雨天也要向着阳光!”。最引人注目的是“织心小屋”,三(1)班学生用毛线编织的“情绪小怪兽”玩偶,每个颜色代表不同心境。“编织时线团会打结,就像我们偶尔烦躁的心情,但慢慢梳理总能解开。”学生解说员的话让专家连连点头。家长代表李女士感慨:“孩子从‘家务逃避者’变成‘厨房小达人’,还常提醒我们‘劳动能让人开心’。”
数据显效:心理健康优良率提升背后的成长密码
“我的‘心田手账’里记满了劳动故事,种向日葵让我学会等待,钉纽扣失败教会我坚持。”六年级学生张纯灵向专家组展示成长档案时自豪地说。操场中央的文创兑换区排起长队。学生们用劳动积分兑换热缩片挂件、手绘书签等文创产品。五1班魏臻元展示着兑换的包包,说要回去送给妈妈。妈妈晚上给老师发信息:被儿子感动到了,学校的以劳健心项目,健全了孩子的真心和孝心。
活动中,专家组重点查阅了项目形成的“四位一体”成果体系:空间上,建成5个校内特色场馆、8个校外基地;课程上,开发“以劳健心”三级特色课程,形成《一路生花——百名儿童劳动心路实录》《劳动韵律》等丰富生动的成果集;成效上,学生心理健康筛查优良率明显提升,二三级需关注学生由115人减少至18人,通过劳动平均专注力提升40%,家校协同参与率达100%。
访谈环节令人动容。班主任冷老师分享道:“一个曾因社交障碍沉默寡言的孩子,在‘萌宠照料岗’找到自信,现在能流畅讲述饲养心得。”家长黄月坦言:“亲子劳动让家庭关系更融洽,孩子甚至主动开导情绪低落的我。”这些鲜活案例印证了项目“从脆弱到坚韧、从疏离到共生”的品格提升逻辑。
专家反馈:为劳动教育赋能心理健康提供“大桥方案”
反馈会上,专家组组长、惠山区教育局基教科副科长高友娟用“三上”总结调研感受:一进校门教学楼上那句话“在有故事的校园笑着生长”,是学校用情感、温暖和爱书写的,校园里孩子们真的是“笑在脸上、甜在嘴上、乐在心上”。同时建议进一步深化“以劳健心”理论体系,让这个项目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执行校长蒋惠东表示,学校将持续完善“德劳心一体”模式,近期将联合高校成立“劳动育心实验室”,开发《劳动心育图谱》,并借助区块链技术留存学生成长印记。“我们期待,每个孩子都能通过劳动之桥,抵达身心健康的彼岸。”
据悉,该项目相关成果在省内外交流5次,被《中国德育》《江苏卫视》等媒体报道12次。此次结项不是终点,而是“以劳育心”新征程的起点——正如校园里学生亲手绘制的标语所言:“汗珠子浇开开心果,小工匠铸就大品格。” 此刻,校园音乐台正传来清亮的童声:“我有一双勤劳的手,种出春天在心头……”这歌声,恰是对"以劳健心"最生动的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