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家乡非遗文化,增强同学们的文化认同感,近日,华士曙光小学继续开展“红领巾寻访家乡非遗”主题研学活动。同学们来到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基地——华西食品酿造厂,近距离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探寻酥香酱香里的非遗密码。
酥香百年韵 一口马蹄情
马蹄酥已有百年历史,以其酥脆香甜、形似马蹄的独特外形闻名,2017年被列入江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华士镇,马蹄酥不仅是节庆餐桌上的常客,更是一代又一代当地人的独特回忆。
同学们先完成清洁工作,然后进入食品制作车间。经验丰富的糕点制作师傅早已备好面粉、豆沙等食材,热情地向同学们介绍马蹄酥的制作要点。“先将油皮和油酥揉匀,像包汤圆一样馅裹进去,再用模具压出马蹄的形状……”在师傅们的的指导下,同学们挽起袖子,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制作中。揉面、擀皮、包馅、成型,压印,每一个步骤都充满挑战,但同学们始终热情高涨。
在糕点师傅的帮助下,马蹄酥雏形放入烤箱烘烤。新鲜出炉的马蹄酥色泽金黄、香气四溢,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
大厅里飘着淡淡的香甜气息,同学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咬着金黄酥脆的马蹄酥,一边听师傅讲述它的故事。“相传南宋时期,金兵入侵,百姓为助宋军抗敌,将面饼烘烤成马蹄形状,方便携带……”学生们听得入神,咬一口手中的马蹄酥,浓郁的甜香在舌尖散开,传统美食的魅力在故事与品尝间悄然传递。
日晒凝琥珀 匠心酿酱香
华西冰油,源自华士酱油,始创于1853年(咸丰三年),于1947年研制出最高等级的“冰油”。其采用“春准备、夏制酱、秋露晒、冬成油”的古法,以非转基因大豆为原料,经一年以上日晒夜露自然发酵,冰油需长达三年晒制,缸面形成盐霜薄冰状,故名“冰油”。 华西冰油是一项珍贵的非遗技艺,承载着华士人民独特的饮食文化记忆。
同学们跟随工作人员来到了工厂的屋顶,那里成排的大缸陈列开来,场面尤为壮观。工作人员带领同学们参观了选料、发酵、酿造、陈化等环节,详细讲解每一个步骤的要点和意义。同学们认真聆听,无不感叹传统工艺所蕴含的精湛技艺与非凡匠心。
同学们围站在露天晒缸旁,注视着酱油表面那层晶莹剔透的“冰膜”。老师傅手持特制的捞网,示范如何利用巧劲将“冰油”捞出。轮到同学们实践时,大家小心翼翼握住捞网,设法捞起那薄如蝉翼的“冰油”,大家真切感受到传统酿造工艺的精妙与匠心。
同学们还体验了一番“拷酱油”的乐趣。只见师傅掀开酱缸木盖,抄起竹提子在缸里晃了晃,手腕一抖,提子精准滑进漏斗,酱油如琥珀溪流般注入玻璃瓶,半滴都没溅出来。同学们体验得不亦乐乎!
研学感悟
四(2)中队缪梓轩:学做马蹄酥,我一开始还闹了不少笑话。面皮和馅儿一点也不听话,怎么也包不起来。老师傅耐心教我调整手法,看着慢慢成型的马蹄酥,我别提多高兴啦。原来,美食的背后是智慧和耐心,每一个步骤都要细心对待。我要让更多的人了解马蹄酥这样的传统美食,让这份美味继续传承下去。
五(1 )中队王依然:这次活动十分有意思,我亲手制作了马蹄酥,酥脆的马蹄酥在口中发出沙沙声,格外地香甜。我还参观了冰油的制作过程。从老师傅口中得知,一瓶冰油就需要制作3年,看着他熟练地翻动黄豆酱,我明白,这门手艺离不开坚守!
五(2 )中队赵佳城:满墙的荣誉证书让我对传统美食的匠心肃然起敬,当一枚枚带着自己温度的马蹄酥诞生时,我深刻体会到传统美食不仅是舌尖的享受,更是匠人技艺与耐心的凝聚,这次体验也让我对家乡特色点心多了一份热爱与自豪。
六(1)中队李暖:在马蹄酥制作工坊,我见证了一块小小糕点背后的精细工序。师傅们熟练地揉面、制酥、包馅,手法行云流水。我看到了传统美食制作中蕴含的智慧、耐心与匠心。无论是马蹄酥精致的手艺,还是酱油酿造漫长的等待,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与文化的传承,值得我们珍视与传承 。?
六(2 )中队曹韵娴:马蹄酥实在是精致可爱,豆沙馅藏在片片“花瓣”中间,芝麻星星点点撒在上面。用手轻轻一捏,软软黏黏的;咬上一口,香甜酥脆,实在让人回味无穷!师傅的讲解,让我知道小小的点心竟藏着这么多学问,非遗是摸得到、尝得到的“美味历史”。
在此次探索家乡非遗文化之旅中,同学们不仅体验了制作马蹄酥,还见证了华西冰油古法酿造的精妙工艺,深刻感受到时间与匠心沉淀出的非凡魅力。师傅们将百年老字号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使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体会到非遗技艺的独特风采,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保护意识,此次活动可谓收获满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