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学看学校:打击乐社团,奏响民办园特色活动新篇章
发布时间: 2025-06-26
 

偶然的一次督学探访“专用室”,让我看到了江阴市大地幼儿园琳琅满目的打击乐器室,铃鼓、串铃、木鱼、双响筒单响筒、三角铁……应有尽有的打击乐器材呈现在眼前。通过活动专访和查阅,发现园长和老师们能熟练运用这些器具,但如何突破器乐兴趣活动,发展成为园所特色课程活动?带着问题,我和园长老师们共同研讨,从音乐教育理念到特色活动生长,为儿童成长助力。

一、理念梳理,组建打击乐社团

卡尔·奥尔夫提出的“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强调音乐、语言、动作的天然融合,倡导从儿童出发,在游戏和探索中进行音乐学习。其核心在于通过身体律动、说白节奏、即兴创作等元素,让儿童在快乐体验中建立音乐基础能力。打击乐以其直观的音响效果、丰富的操作体验和易于入门的特点,成为实践奥尔夫理念、开展幼儿园音乐启蒙的理想载体。由此,督学大地幼儿园共同探讨,成立打击乐社团,开展了深入实践与创新探索

1.资源创新:引导大地幼儿园突破传统乐器限制,将“锅碗瓢盆”等生活物品纳入乐器范畴,极具创意地拓展了音源和艺术表达的可能性,降低了音乐门槛,使音乐真正融入生活,体现了“艺术源于生活”的理念。这在周边地区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属于大胆且有价值的尝试。

2.教法创新:带动大地幼儿园将节奏训练巧妙融入故事、儿歌、律动游戏中,使枯燥的技法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如《动物狂欢节》打击乐剧)。主题式活动(节日、跨学科)提供了沉浸式学习情境,有效提升了学习动机和深度。

3.组织形式创新:导向“社团”形式开展活动,超越了常规班级授课,为有共同兴趣的孩子提供了深入发展的平台。定期举办的“迷你音乐会”鼓励孩子们“走出班级、跨越年龄”,促进了不同年龄段幼儿间的交流与学习,营造了积极的艺术氛围。

4.展示途径创新:将打击乐社团的舞台延伸到社区(毗山村、工业园区),服务特定人群(老人、劳动者),使艺术教育成果走出园所围墙,赋予了学习真实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感,成为艺术教育社会化的新样式

二、艺术启蒙,培育核心素养

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学前教育阶段,启蒙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不可或缺。在边做边学边研讨的过程中,大地幼儿园艺术启蒙教育稳步前行。

1.基础音乐素养奠基:通过多元乐器(手鼓、三角铁、沙锤、棒铃等)的接触和节奏训练,孩子们在“敲敲打打”中自然习得对音色、节奏、力度等音乐基本要素的感知力和表现力,为未来的音乐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审美感知与创造力激发:“创意表达”环节鼓励即兴创编,用音乐表达情绪;“跨学科融合”(如模拟雨声、雷声)引导孩子将生活观察转化为艺术表现,极大地释放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初步的审美判断。

3.综合性艺术表现力提升:大一班孩子结合故事、律动、主题表演(打击乐剧)等形式,打击乐成为综合艺术表达的载体,促进了幼儿语言、肢体、情感与音乐表现力的有机融合。

4.专业教学法支撑:全园教师融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参与性、即兴性、综合性,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确保了艺术教育的专业性和有效性。“个性化指导”则关注了不同孩子的发展差异。

三、多元成长,推动身心健康发展

时代的发展,给予民办园发展机遇,更多的是生存的挑战,因此,关注儿童健康成长,成为保教质量的重中之重。打击乐社团的开设、行进与发展,为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添加养分,注入新的活力。

1.生理与认知发展——健康身心的学习预备

打击乐活动特有的精细动作与协调性:双手配合演奏乐器有效锻炼了手部小肌肉群和手眼协调能力。为孩子们后期的学习提供了积极支持。又如,大脑开发:打击乐特有的节奏感知、双手配合、视听协调等活动有力促进了左右脑均衡发展。另外,专注力与记忆力:不同年龄段孩子们学习节奏型、参与合奏需要持续的注意力和一定的记忆能力。

2.社会性与情感发展——健康身心的社会适应

打击乐社团强调团队合作与沟通:打击乐合奏是核心,要求孩子们学会倾听同伴、理解指挥、相互配合,深刻理解“团队”的意义。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自信心与表现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尤其在社区等场合舞台表演的成功体验成为了建立自信心的强大动力另外,在情绪表达与调节打击乐以音乐为载体,成为情绪的出口,即兴创编和演奏为孩子们提供了安全、健康的情绪宣泄和表达渠道打击乐社团的外出义演,体现了社会责任感:为老人、劳动者表演,让孩子体会用才艺服务他人、传递快乐的成就感,萌生初步的社会关怀。

总而言之,打击乐社团的孩子们积极、阳光,充满自信,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江阴市大地幼儿园的打击乐社团,真正实现了“用敲击点亮童年,让快乐与成长同频共振”的美好愿景,是值得推广的优质学前教育实践案例。责任督学在此过程中,角色身份已转化为同行者、陪伴者,而非高高在上的指挥者、监督者,督学带着携手同行的视角,助力民办园在困境中奋力攀登,是一份责任,更是一种使命。

本文作者江阴市责任督学 陆祥芬

 

 
版权所有:江阴市教育局  技术支持:江阴市领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