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让每颗星星都闪亮
江阴市责任督学 胡宇芳
北漍中心幼儿园始终重视融合教育,能遵循普遍性规律与特殊性规律,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形成了一套具有园所特色实施模式,努力为每一位特殊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从而不断提高融合教育的质效,融合教育研究成果显著。近年来,幼儿园获评“无锡市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合格学校”“华东师范大学融合教育千校联盟成员校”“江阴市融合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
我担任北漍中心幼儿园督学已有6个年头了,亲眼目睹了幼儿园融合教育的发展和成长。作为督学,每个月一次的督导我特别关注园所对特殊需要儿童的融合教育实践。令人欣喜的是,这里以“一案、一区、一室、一课、一平台”为框架,构建起系统化的融合教育支持体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适宜的环境中绽放光彩。
一、精准施策:个别化教育计划里的温度
在小一班的档案柜里,一本本厚厚的《个别化教育计划(IEP)》格外醒目。老师告诉我,入园前他们就对每位特需儿童开展了深度家访。印象最深的是语言发育迟缓的玏玏,教师发现其家庭语言环境单一后,不仅制定了每日语言训练计划,还为家长设计了“家庭语言互动手册”。如今的玏玏,能拿着绘本主动给同伴讲故事,这背后是教师坚持的送教上门与持续的家校沟通。
更值得肯定的是园所建立的“医康教结合”机制。康复师每周驻园开展的感统训练课上,我看到自闭症幼儿洋洋正在进行“秋千+注意力卡片”训练。康复师介绍,这种将前庭觉刺激与认知训练结合的方法,让洋洋的专注时长从最初的 3分钟提升到了15分钟。而针对多动症幼儿小俊的幼小衔接计划,则体现了教育的前瞻性——小学教师参与制定的“视觉提示卡+任务分级表”,正帮助他平稳过渡到小学节奏。
二、游戏赋能:融合区域里的成长密码
班级里的融合游戏区堪称“魔法空间”。在自我服务训练角,特制的防滑餐具和“小手变能干”游戏板吸引了我的注意。教师演示着如何引导左脑损伤的蔡宝使用辅助餐具:“我们先让他练习夹大颗粒积木,再过渡到用勺子舀豆子。”如今蔡宝不仅能独立进餐,还会主动帮同伴摆餐具,自信的笑容像阳光般灿烂。
建构区里,智力发育迟缓的大成正和同伴合作搭建“城堡”。教师特意投放的大颗粒积木降低了操作难度,而“建高楼”游戏中的角色分工(大成负责递积木,同伴负责搭建),让他在互助中学会了说“给你”“谢谢”。最令人感动的是“小小超市”区域,语言障碍的玏玏正拿着图片提示卡扮演收银员:“你要买苹果吗?3 元。”这简单的对话背后,是教师设计的20余次角色扮演训练。
三、专业支撑:资源室里的科学探索
走进资源室,感统训练器械有序摆放,墙上的“训练进度表”详细记录着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注意力缺陷的洋洋正在进行“平衡木抛接球”训练,教师告诉我,这种将身体协调与注意力结合的训练,让他在集体活动中能跟上指令。而自闭症幼儿小濮的“情绪小怪兽”沙盘游戏记录则显示,经过三个月干预,他从最初打翻沙盘到能说出“我生气了”,情绪调节能力显著提升。
更可贵的是资源室与班级教育的联动。当班级开展“秋天的童话”主题活动时,资源室教师同步设计了“树叶拓印+颜色认知”训练,让特需儿童在参与集体活动中巩固认知能力。这种“班本课程+个别训练”的模式,真正实现了融合教育的无缝衔接。
四、课程融合:集体活动中的个性生长
在中班的美术课上,我看到了融合教育的智慧。针对精细动作迟缓的蔡宝,教师提供了粗柄蜡笔和轮廓画纸,同伴则协助他完成涂色。“小手画彩虹”的合作创作中,蔡宝的作品虽然线条歪扭,却被教师贴在展示区最显眼的位置:“这是蔡宝画的雨后彩虹,他说彩虹是送给妈妈的礼物。”这种对个体差异的尊重,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课程中找到成就感。
语言活动中,教师为玏玏设计的“图片句子卡”尤为巧妙。从“这是苹果” 到“我喜欢红色的苹果”,阶梯式的目标设定让语言发育迟缓的孩子也能跟上集体节奏。当看到玏玏举着卡片主动回答问题时,旁边的小朋友自发响起掌声,这种同伴间的接纳与包容,正是融合教育最动人的成果。
五、心灵护航:多元平台里的成长力量
家园联系栏里的“情绪管理小贴士”吸引了我。原来这是园所为情绪障碍幼儿小钱的家长定制的指导方案,“情绪温度计”游戏和绘本共读计划,让家长在家也能延续干预。小钱的妈妈在反馈中写道:“以前他发脾气就摔东西,现在会说‘我需要冷静角’。”这种家校协同的心理支持,让教育干预延伸到了家庭场域。
心理老师定期驻园咨询更是亮点。在“小小社交家”团体辅导中,自闭症幼儿小濮通过角色扮演游戏,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询问“我们一起玩好不好”。心理教师的记录显示,经过一年干预,小濮的社交发起次数从每周1次增加到12次,这背后是专业力量与教育智慧的双重加持。
离园时,我看到特需儿童洋洋正和同伴挥手道别,蔡宝抱着书包蹦跳着喊 “老师明天见”。这一幕幕生动的场景印证了融合教育的价值——当教育真正关注到每个生命的独特性,当普通儿童与特需儿童在共同成长中学会尊重与包容,教育的星空才能真正群星闪耀。北漍中心幼儿园的实践证明,融合教育不是简单的“在一起”,而是通过科学的体系建构、专业的支持策略与温暖的人文关怀,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生长方式。作为督学,我期待看到更多园所能够借鉴“一案、一区、一室、一课、一平台”五个一模式,让融合教育的光芒照亮更多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