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户外,在体验中成长
——记云亭中心幼儿园《幼儿园体验式户外区域游戏中师幼互动的实践研究》的思考与探索之路
江阴市责任督学 张瑞娟
幼儿的学习扎根于真实丰富的环境,户外作为不可替代的天然课堂,承载着独特的教育价值。在两年多的督导过程中,我见证了云亭中心幼儿园户外游戏的研究与实践,见证了该园教师团队以儿童为本、通过环境创设、行为支持与教研赋能,一步一步构建起了以幼儿体验为核心的户外教育生态。
一、空间审视:走向开放自主的户外游戏
1.“破定势,重体验”的空间重构指导
在督导过程中,起初我了解到,教师团队在审议户外资源利用方案并提出“打破空间预设,释放自然教育潜力”的雏形方案。发现云幼将原有单一功能区改造为多元复合场域:把闲置角落转化为攀爬山丘,将平坦区域设计成溪流水道,利用垂直空间增设吊环、攀爬网。同时,课题组核心人员指导教师在环境中融入自然教育元素,如在涂鸦草坪设置“昆虫旅馆”,在大树下搭建开放式观察台,让每个角落都成为幼儿探索自然的体验场。
2.“轻形式,重融合”的环境创生引导
督导巡视云亭中心幼儿园的户外场地,我经常听到看到老师与课题人员在户外环境样态的探讨中的碰撞与交织:什么样的户外游戏环境是孩子们喜欢的,能满足孩子需要的?如在幼儿骑行区里设置云幼加油站、小小洗车场、安全交通岗;野战区里创设训练营、野战医院,炊事班、军事演习等不同小区域,让游戏变得更有趣有味;建构区的积木搭建成孩子们可运动的小车、周边空间同时设置秋千架、平衡行走等,满足运动与游戏的互补;自然探究的孩子穿行于花草丛中,捕捉蝴蝶蜜蜂,观察皮球虫、小蜗牛的爬行;种植园地里寻菜采摘,喂养小兔小鸡;塑胶场地上孩子们可以自由组合足球赛。云幼的户外逐渐呈现了“大小区域渗透,运动游戏自主”融合样态,处处可见幼儿在游戏活动中顺畅、自主、流动。
3.“低结构、高探索”的材料投放督导
我与一线教师的交谈中,了解到她们就如何丰富材料的支持性策略、把握提供材料的“安全风险”、解决“认知冲突点”等思维的互相碰撞,让材料成为孩子游戏体验的有力支撑等相互启发。在云幼户外的每一处,随处摆放轮胎、滚筒、垫子、竹梯、绳索等开放、可变化、低结构的材料,鹅卵石、大小树枝、树皮、松果、落叶等自然散见于各区域,幼儿可自由取用、随时可玩,有效支持幼儿的创造性表征和复杂游戏构想。玩水小池塘里,自然投放的泡沫板、垫子、浴盆、漏网、水桶等,孩子可充分探究不同材料的体验,玩水、抓鱼、捞树叶、划小船的野趣,童年生活会更加灿烂。
二、行为支持:激活多维体验的学习内核
1.充足时空保障探索深度
针对户外游戏时间碎片化问题,我看到云幼团队提出“大时段保障+小时段灵活”的时间管理方案。通过观摩集体活动户外化改造案例,教师们将科学观察、艺术创作等活动融入自然场景。例如,在“自然印记”课程中,鼓励幼儿在户外捡拾可利用的树皮、花瓣等,按压、染色,自然习得“纹理观察”“色彩混合”经验,云幼教师则通过行为观察记录捕捉幼儿个体发展需求,在开放时空中发展幼儿观察力与创造力。
2.多元载体丰富体验维度
为打破传统教育思维定式,让幼儿体验“可视化、多维度”,云亭中心幼儿园推出系列创新举措:以每周“畅玩日”为载体,通过手环选区、音乐提示和师幼共创的游戏看板,直观呈现规则与玩法,有效提升幼儿自主规划能力。各游戏区设置分层“挑战点”,兼顾小中大不同年龄段运动需求,让平衡、攀爬等锻炼自然融入游戏;每周开展跨班混龄的“大区游戏”,促进幼儿社交互动。同时,师幼共同开发“卡扣滑板”“合力滑轮秋千”等“创生点”,在协作设计中深化幼儿的社会性合作能力。
3.表征分享推动经验提升
在各个班级中“游戏手册”是记录幼儿户外活动过程与思考的重要载体,我会认真翻阅,了解分析教师对“游戏手册”的利用与思考。我发现教师会梳理幼儿发展需求,寻找新的生长点。既能从手册中捕捉个体真实问题,又能把握全体幼儿兴趣与需求,将幼儿想法融入游戏设计,显著提升户外活动教育价值。手册记录的成长故事成为教师观察原点,依托一对一倾听互动,教师得以精准支持幼儿探究,推动幼儿主动解决问题。我深切感受到这本“游戏手册”重构了云幼师幼互动模式,实现教师专业成长与幼儿发展的双向促进,有效破除活动指导形式化,让户外教育更贴近幼儿需求,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三、多维发展:提升师幼协同的认知升级
1.理论筑基,打开专业视野
两年来,我看到云幼教师通过“共读共研”模式,系统研习《幼儿园体验式学习与发展课程》等专业书籍,围绕幼儿观、游戏观、课程观开展深度研讨,逐步建立“3-2-1”支持模式:减少30%直接指导时间,将观察时长提升至50%;精简集体规则为安全与尊重两条核心原则;保障幼儿1小时连续游戏时间。借鉴“计划—工作—回顾”活动循环,教师引导幼儿制定游戏计划、复盘经验,帮助幼儿形成目标意识,提升游戏自主性。
2.开放互动,拓宽教育视角
云亭中心幼儿园依托园区互动研讨、户外游戏观摩等活动,教师们围绕“游戏中教师角色”展开思辨。通过现场讨论与实践反思,明确“隐形引路人”定位:既不过度干预,也非被动旁观,而是以微笑鼓励、适时搀扶等非介入方式保障安全,以包容态度支持幼儿在试错中探索。在此过程中,教师逐步掌握观察、等待、适时介入的支持策略,营造信任的师幼互动氛围。
3.教研赋能,内化行动逻辑
云亭中心幼儿园构建了“问题加油站—资源共享站—技术互动吧”三位一体教研体系,聚焦游戏表征解读、观察量表使用等核心问题,以案例研讨与实操培训促进理论落地。教师团队开发游戏手册、观察量表等工具,将教研成果转化为实践策略:如依据幼儿在手册中记录的“隧道搭建失败”,设计“材料试错记录表”;从沙水游戏中幼儿的自发测量行为,生成“自然科学探究”微课程,她们实现从环境创设到课程生成的小步跨越。
户外游戏的价值在于幼儿在自然探索中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作为督学,我见证了,也适度参与了云亭中心幼儿园构建的优质户外教育生态。未来,我将继续关注、助推幼儿在户外游戏的体验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