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江阴市沈晔名师工作室成功举办“AI赋能德育工作的智慧探索”实践分享活动。工作室成员们齐聚一堂,分享了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德育领域的创新实践,展现了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成果,共同探索新时代德育工作的新路径。
AI+课堂:智慧教学 焕发生机
陆骏老师从教师和德育中层双重视角切入分享了AI应用经验。在微队课《踏铿锵之步伐,显少年之精神》中,她引导学生向“豆包AI”提问正步动作规范,并通过实时投屏展示答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德育课堂更加生动。
周静老师创新运用剪映“图文成片”功能,将学生习作转化为配有画面和朗诵的视频。“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视频时,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她还将该技术用于理想信念教育,通过生成“二十年后的我”内容,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未来规划意识。
AI+管理:提增效质 优化流程
虞晓燕老师分享了利用AI将校园事件转化为教育资源的经验。通过生成《午间小意外》等系列微课,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自觉认识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基于校园实际的内容,比单纯说教更具说服力。”
刘洁卿老师展示了AI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利用“豆包AI”生成连廊文化设计图,直观呈现学校“乐群”理念。她还分享了创建思政课吉祥物“小蜜蜂”的经历,体现了AI在创新德育载体方面的价值。
周谈虹老师介绍了“Deepseek”在活动策划中的应用。面对学校养殖基地参观接待任务,AI为其提供了从成果展示、过程呈现到教育理念贯穿的完整方案。“AI不仅提供具体方案,还考虑到家禽粪便作为绿植花肥的生态循环细节,体现了人机协同的高效性。”
AI+心育:精准识别 深化关怀
陈芷竹老师分享了AI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学校通过AI微表情识别系统构建学生心理动态画像,实现及时预警和干预。“当技术能读懂孩子的‘沉默’,我们的关怀就能更加精准到位。”
许艳菲老师补充分享了AI在心理测评中的应用经验。AI分析学生“房树人”绘画后提供的客观详实评估报告,为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AI+教研:辅助成长 提升效能
符芳老师分享了AI辅助教师专业发展的经验。在写作方面,她总结出使用“精准指令”的心得:“让AI保留原文并进行对比修改,同时说明修改思路,能有效提升写作水平。”她认为合理运用不同特性的AI工具能事半功倍。
钱香君老师介绍了AI在德育日常工作中的应用,如修改新闻稿、生成活动方案、优化工作流程等,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让教师能更专注于育人本质。
深度思考:技术赋能 守护本真
夏婷婷老师从政策层面分析了AI赋能教育的必然性,并分享了实践思考。“AI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的深层变革。”她通过《慧眼看交通》等课例,展示了AI如何将抽象思维可视化。
分享中,老师们也坦诚交流了遇到的挑战:如AI生成内容的不稳定性、知名人物形象生成的限制、人机交互需精准指令等实际问题。这些反思为后续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
展望未来:人机协同 智慧育人
工作室主持人沈晔老师总结指出:“我们的探索已实现从传统人力主导到‘人机协同育人’的跃迁。新模式的核心在于‘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的双轮驱动。”
沈老师还对工作室成员提出了三点期待:做“人机协同育人”模式的深度构建者,将点上的成功案例系统化推广;做教育智慧的持续沉淀者,将实践得失转化为自己独有的知识体系;做育人初心的坚定守护者,在技术浪潮中始终保持教育的人文温度。
此次分享活动集中展现了沈晔名师工作室在AI赋能德育领域的前沿探索,为新时代德育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工作室将继续深化研究,推动德育工作迈向更高效、更精准、更人性化的创新发展方向。以技术赋能提升育人的效率与广度,以人文关怀坚守育人的温度与深度。



